為了進一步打通京港兩地設計創意資源,促進雙向投資,第十九屆京港洽談會期間,由北京市文資辦主辦的京港創意設計交流會,以及文化創意企業對接會,吸引了 大量京港兩地文化創意企業及從業者的關注,雙方在交流行業發展經驗的同時,也在借助這樣一個平臺尋求實現共贏的發展機遇。
同步發展奠定合作基礎 相較于香港,北京在文化創意領域的發展起步較晚,但經過連續十多年的快速發展,北京的文化創意產業已成為首都經濟社會的重要支柱產業和新的經濟增長 點。統計數據顯示,2004-2014年這十年間,北京文化(000802,股吧)創意產業年均復合增長率達到16.3%。2014年,實現增加值 2800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13.2%,創歷史新高;規模以上法人單位資產總計15649.9億元、實現收入11029億元、從業人員 109.7萬人。2015年1-8月,規模以上法人單位實現收入7000億元,同比增長5.1%,從業人員達113.6萬人。 特別是設計服務業,據不完全統計,北京擁有各類設計院所和設計公司2萬家,從業人員25萬人;各類包含設計類專業的院校112所,在校學生3萬余 人。2011-2014年設計服務業收入年均增長13.8%,快于第三產業年均增速 2.2個百分點,產業實力不斷壯大。2015年1-8月,設計服務業規模以上企業實現收入233.5億元。北京市文資辦主任周茂非表示,北京市設計服務業 已初步形成了以國有設計院所為主體,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的創意設計中小企業蓬勃發展,一批設計服務型龍頭企業正在成長的發展局面。 基于歷史淵源,以及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香港自古以來就是東西方文化交融的中心,因此香港形成了特有的多元文化環境。香港長期以來也將文化創意產業 作為優勢產業和經濟轉型的關注重點。在從業者看來,特別是在創意設計領域,相關產業對生產總值的貢獻在經濟轉型中發揮著重要的催化作用,促進香港整體經濟 向知識型經濟邁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創意香港總監廖永亮表示,近些年來香港積極推動與內地文化創意公司的合作,隨著兩地城市經濟的快速發展,為京港文化 創意產業合作提供了更多新契機。 政策支持成重要推手 北京近年來在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方面推出了系列政策舉措。作為全國第一個省級文化創意產業空間布局規劃,《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功能區建設發展規 劃》第一次明確了首都文化創意產業錯位發展的格局,創新提出了產業融合、區域融合相統一的規劃思路。規劃形成“一核、一帶、兩軸、多中心”的空間發展格局 和“兩條主線帶動,七大板塊支撐”的產業支撐體系,并構建“1+7+N”的綜合保障體系。總的目標是,到2020年力爭使功能區創造全市80%以上文化創 意產業收入。 而在文化創意產業的所有板塊中,創意設計板塊尤為引發業內外關注。2010年頒布《北京市促進設計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2012年發布《北京“設計之都”建設發展規劃綱要》。 2014年2月,國務院出臺了《關于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并提出充分發揮市場作用,促進資 源合理配置,強化創新驅動,增強創新動力(310328,基金吧),優化發展環境,切實提高我國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整體質量水平和核心競爭力。 圍繞《意見》精神,《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提升規劃》、《關于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行動計劃(2015-2020年)》的相繼出 臺,也都在為推動北京文化創意產業及相關領域的融合發展提供有力支持。在北京華江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陳紹樞看來,文化企業因為自身需求的原因,在發展 的過程中所需要攻克的難題是多元化的,除了自身不斷突破創新,將無形創意變為有形之外,政府通過政策支持則會為發展中的企業提供機會與信心,也會為加速與 其他領域的融合發展起到重要的助推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香港政府對于創意產業的扶持功不可沒。早在2009年,香港政府專門成立了創意香港辦公室,將政府內部與創意產業相關部門集中在一 起,為尋求幫助的企業和機構提供一站式服務。香港貿易發展局則為創意產業提供宣傳和推廣平臺,協助企業向香港之外的地方拓展。廖永亮進一步補充:“隨著近 些年港深跨境合作項目的陸續完成,香港及內地政府也在積極通過簽署合作協議、制定發展策略和實施步驟等方式,以深化香港與內地其他城市在設計方面的合 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