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全國人大代表、江蘇演藝集團董事長朱昌耀 ![]() 當記者聯系上全國人大代表、江蘇演藝集團董事長朱昌耀時,他正在精心準備自己的小組發言。作為江蘇文化藝術界的代表,朱昌耀已經是第四次來北京參加全國兩會了,他感慨地說, 2015年江蘇省GDP超7萬億,文化產業占比已達6%,“十三五”江蘇省提出,文化產業占比要達到8%,今后五年,文化產業將迎來大好的發展時機。 談起兩會提案,朱昌耀表示:“我主要還是關注文藝的發展,大致有三個方面。”一是希望政府對中國傳統文化、傳統藝術更加重視和保護,尤其是對傳統文化、傳統藝術的傳承、保護以及文藝惠民、中國文化走出去等,要更加有規劃、注重實效。二是在出精品力作、出優秀人才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有措施、有成效。三是加快文化的立法。他告訴記者:“去年兩會我們提出的《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即將正式出臺,今年,還要提出加快出臺《文化產業促進法》的建議,以這三個方面的建言,加快推動我省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和文化人才隊伍的建設發展。” 論及江蘇的文化事業,朱昌耀坦言:與江蘇經濟大省的地位相比,我省的文化發展還是有一定的差距,但總體上講,無論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還是文學、戲劇、音樂、美術、電影、電視、曲藝等各門類藝術的發展,江蘇還是位居全國前列的。就拿戲曲來說,我省有49位“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這在全國也是名列前茅。據悉,今年,江蘇省不僅將舉辦第三屆文化藝術節、首屆紫金京昆藝術節,而且江蘇大劇院也將落成,這些都是出精品、出人才的重要平臺,省里還要為30位文藝名家和30位青年文藝人才組織專場、專展、巡演、巡展、作品研討會等。 而說到演藝集團的發展,朱昌耀更是如數家珍,““十二五”時期,也是江蘇演藝集團改革發展很不平凡的五年。”面對錯綜復雜的經濟環境和改革壓力,演藝集團著力打造精品力作,涌現出一大批歷史題材、革命題材、現實題材的優秀劇目,共新創劇節目118臺,復排劇節目176臺。如京劇《花蕊》,獲第六屆中國京劇藝術節銀獎;昆劇《白羅衫》、《紅樓夢》折子戲版在第五屆中國昆劇節上獲“優秀劇目獎”;歌劇《運之河》在2014年第二屆中國歌劇節上,榮獲六個獎項七個大獎;話劇《楓樹林》獲得“文華大獎”;民樂“茉莉花組合”獲第九屆中國音樂金鐘獎民樂組合比賽金獎,等等。此外還成功承辦了慶祝建黨90周年大型文藝演出;第二屆亞洲青年運動會開、閉幕式;第八、九、十屆中國音樂金鐘獎民樂比賽開、閉幕式等大型文藝活動。 同時,集團還深入基層,每年舉辦“惠民演出季”,堅持“高品質、高水準、低票價”的定位,每年走進劇場的各類觀眾平均達60多萬人次。每年演出場次5000余場,其中在縣及縣以下基層演出約占全年演出場次的48%。在對外文化交流的影響力上也有顯著增強。歌劇《運之河》作為“感知中國·江蘇文化歐洲行”的重要內容,于2015年7月遠赴歐洲,在三國四地完成了紀念聯合國成立70周年、中國與歐盟建交40周年、中國與意大利建交45周年和米蘭世博會等重大活動的8場演出任務,不僅獲得了歐洲歌劇界專業人士和當地媒體、觀眾的極大認可,還得到外交部、駐歐盟使團的充分肯定。京劇《鏡海魂》則是江蘇與澳門特別行政區首次文化上的深度合作,該劇作為開年大戲參加了澳門回歸十五周年系列活動,受到中央電視臺等境內外媒體和觀眾的廣泛好評。 “當然,在取得成績的同時,也還存在著問題和不足”。朱昌耀認為,觀念的更新、體制的障礙和結構性矛盾仍存在,演藝集團在全國具有重大影響的品牌劇(節)目和拔尖人才還不多。“解決這些問題和不足,既需要政府加大扶持和投入的力度,也需要我們在體制機制上進一步深化改革,在主觀上加倍努力。” |